当前位置: 首页 >> 保险 > > 内容页
货币流通规律是什么?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财报分析网     时间:2022-12-27 15:25:41

货币流通规律是什么?

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当买入大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当买入小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_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是什么?

1、含义区别: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区别: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3、两者购买的对象区别: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紧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紧要是服务。

4、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区别: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